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马蹄是我们常叫的名字。它还有个名字叫做荸荠(biqi),只是叫起来不怎么顺口,渐渐地叫的也少了。
“马蹄”是广州方言中对荸荠的俗称。而这一称呼又是古代闽、粤方言的“遗传”。在闽、粤方言中,果子一类东西被统称为“马”(音);在具体称呼某一种果子时,则习惯于将“马”置于果名之前。像桃子发音为“马桃”,意为桃树的果子。“马蹄”中的“蹄”(音)意指地下。按照闽、粤方言中修饰限制成分常后置的特点,“马蹄”的意思是“地下的果子”。这同有的地方将荸荠叫作地栗颇相似。它道出了荸荠的生长特点。
荸荠原本没有名字,只知道它好吃。相传,陈友谅在曲背湖屯兵,士兵闲时就挖荸荠吃。有一天,陈友谅的护卫士兵挖了不少荸荠在院内清洗,想给陈友谅品尝,刚好王妃出来,一脚踩到洗的泥土上,王妃脚一滑扑倒在地,摔了一嘴的泥。把王妃摔了,这还了得。陈友谅要将士兵斩首,却被王妃劝住了。王妃问清原委,又见这东西确实好吃,就以自己的跌倒“扑哧”一声作纪念,于是,给它取名叫”荸荠”。这只是一个故事,我也不知真假。
荸荠原名叫“凫茈(fuci)”。“凫”指喜欢在水中浮游的野鸭,而“茈”则通“紫”,宋代罗愿在《尔雅翼》中解释道:“凫茈生下田中,苗似龙须,而细根似指,头黑色可食之……名为凫茈,当时凫好食尔。”是野鸭爱吃的紫食。这样的名字倒十分贴切,可惜这个名字渐渐被人忘掉了,只留下了名字的发音。随着时间推移,发音经过几次声转之后化作了“荸荠”。荸荠本产中国,现广布于世界各地。
别看它吃起来麻烦,浑身上下都是宝。其球茎有:清热止渴,利湿化痰,降血压的功效;其地上全草有:清热利尿的功效。不懂医就不要瞎吃哈,吃多了会导致腹泻,加重胃寒、引发肠胃疾病等。
最后马蹄还有种说法是因为它长得像“马蹄”,所以就叫马蹄。